為了擴內需穩就業,提升國家競爭力,改善民生福利,促進我國產業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我國已將新基建作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和應對當下經濟疲軟的新動力。
2020年被看作是“新基建”元年,但“新基建”這個概念可追溯到2018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這次會議明確了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定位;2019年將“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列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以來,中央高層頻繁發聲,多次強調“新基建”建設的重要性。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務會議再次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讓“新基建”再次成為熱詞。
特別是在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的形勢下,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速信息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步入正常軌道,實現各項戰略目標,意義重大。
“新基建”是服務于國家長遠發展和“兩個強國”建設戰略需求,以技術、產業驅動,具備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特征的一系列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的總稱。
新基建與傳統的”鐵公基”相對應,結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特征,面向國家戰略需求,為經濟社會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提供底層支撐的具有乘數效應的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目前,關于“新基建”的定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狹義的“新基建”主要是與數字經濟相關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新華通訊社《瞭望》雜志的定義為代表:“新基建”則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本質上是信息數字化的基礎設施……能支撐傳統產業向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的信息基礎設施,包括新一輪的網絡建設,如光纖寬帶、窄帶物聯網等;數據信息相關服務,如大數據中心、云計算中心以及信息和網絡的安全保障等,也必將成為我國“新基建”的核心所在。
廣義的“新基建”,是相對于傳統基礎設施而言的,即“數字基礎設施化”和“基礎設施數字化”,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對“新基建”定義為代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相對來說,這個定義更加廣泛,也獲得了更大的社會認同度。
無論是狹義還是廣義的定義,“新基建”都是體現創新、綠色等新發展理念的科技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基石。
新基建是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將對七大領域全產業鏈形成極強的帶動效應。
5G是當前“新基建”的領銜領域,也已經被高層定調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其建設內容:機房、供電、鐵塔、管線等的升級、改造和儲備;5G 基站、核心網、傳輸等的基礎網絡設備研發與部署;5G 新型云化業務應用平臺的部署,與新業務以及各種垂直行業應用的協同;圍繞5G 的工業互聯網新型先進制造網絡環境。如物聯網云、網、端等新型基礎設施,圍繞車聯網的車、路、網協同的基礎設施等。
我國重點發展的各大新興產業,如工業互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等,均需要以5G作為產業支撐。根據目前4G基站建設數量及考慮5G基站覆蓋能力,預計到2025年,我國5G基站建設數量約為500萬座,帶動5G全產業鏈相關投資預計累計超5 萬億元。
特高壓指的是±800千伏及以上的直流電和1000千伏及以上交流電的電壓等級,它能大大提升我國電網的輸送能力,其建設內容包括換流站土建、電氣設備安裝、變電站擴建等。
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將特高壓輸電項目投入商業運營的國家,早在1986年就開始特高壓建設。根據國家電網數據,目前處于在建和待核準的特高壓工程共16 條線路,預計總投資規模為2577億元,預計2025年會帶動相關投資累計超1.2萬億元。
高鐵是中國技術面向世界的名片,也是中國交通的大動脈;與此同時,在城市化進程中,軌道交通是關鍵一環。就產業方向而言,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的產業鏈條非常長,涉及儲能、實時供電、充電、輪軌新材料、自動運行與控制系統等諸多技術創新,覆蓋從原材料、機械到電氣設備再到公用事業和運輸服務等各個行業,將在推動整個社會發展和交通數字化、智能化方面起到基礎性作用。根據國鐵集團數據顯示,2019年底,我國高鐵里程約3.5萬公里,按照平均每年通車增加5000公里,每公里投資1.5億元計算,預計2025年投資規模約4.5萬億元,會帶動相關投資累計超5.7萬億元。
充電場站、充電樁是新能源汽車的“加油站”,加快建設充電樁基礎設施,全面推進充換電技術創新將是該領域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在技術層面上,大功率充電、無線充電、智能充電樁等一批新興充電技術將引領充電樁技術的發展,成為未來充電樁破局的關鍵。根據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發布數據,截至2020年1月,公共類充電樁累計達53.1萬臺。預計2025年,投資規模將達到900億元,會帶動相關投資累計超2700億元。
大數據中心可以說是海量信息時代的諾亞方舟,其建設內容包括:機房樓、生產管理樓等數據中心基礎配套設施;傳輸光纖、互聯網交換中心、數據服務平臺等支撐數據中心發展網絡及服務設施;互聯網數據中心業務部署與應用協同;車輛網、衛星大數據等垂直領域的大數據研發及產業化項目。
新興產業的未來發展將大量依賴于數據資源,從國家政務到各大行業,建立數據中心將有助于促進行業轉型和實現企業上云。在當今的技術浪潮中,互聯網數據中心是最重要的趨勢。根據《全國數據中心應用發展指引》,截至2017底,我國數據中心機架規模為166萬臺,增速33.4%,預計2022年會帶動相關投資超3.5萬億元。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正在釋放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積蓄的巨大能量,持續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應用場景,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其建設內容包括:AI 芯片等底層硬件發展;通用智能計算平臺的搭建;智能感知處理、智能交互等基礎研發中心建設;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
根據IDC數據,2019年我國AI 芯片市場規模為122億元,預計2025年,AI芯片新增投資為1000億左右;機器視覺等傳感器及AI 帶來新增投資規模將超1200億元,合計人工智能基礎設施建設新增投資約為2200億元,預計到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 億元。
工業互聯網是智能制造發展的基礎,可以提供共性的基礎設施和能力,包含網絡、平臺和安全三大要素,其中平臺是核心,在傳統工業云平臺的基礎上,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實現制造能力開放、知識經驗復用和開發者集聚,提升工業知識生產、傳播、利用效率,形成海量開放APP應用與工業用戶之間相互促進、雙向迭代的生態體系;網絡是工業互聯網發展的基礎設施,尤其是5G的發展,給行業帶來重大發展機遇和變革;安全則是工業互聯網健康運行的保障,重要性在持續提升。其建設內容包括:工業互聯網網絡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建設。
我國已經將工業互聯網作為重要基礎設施,為工業智能化提供支撐。按照2019年工業互聯網6110億規模以及13.3%的復合增速計算,預計至2025年新增投資規模將超6500億元帶動相關投資超萬億元。
一是5G芯片,超500萬基站的建設前景帶來了5G基站芯片與高頻器件的龐大市場需求。二是人工智能芯片,隨著人工智能發展迅猛,圖形處理器(GPU)、張量處理器(TPU)、嵌入式神經網絡處理器(NPU) 等人工智能芯片市場前景廣闊。三是服務器芯片,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海量數據應用勢必帶來高速服務器需求的持續快速增長。四是物聯網專用芯片,物聯網連接設備種類多樣,針對智能硬件、智能家電和智能計量等不同應用場景的物聯網專用芯片市場需求廣闊。五是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IGBT)控制芯片,IGBT 是實現新能源汽車、高鐵軌道交通應用功率轉換與變頻控制的關鍵,市場需求與發展潛力巨大。
一是智慧醫療,加快推進基于5G 新型網絡架構的智慧醫療體系建設及模式創新,促進5G 在疫情預警、院前急救、遠程實時會診、遠程手術、無線監護、移動查房等環節的應用推廣;二是智慧教育,融合5G、AI、大數據、超高清視頻等技術,探索遠程教育、智慧課堂/教室、校園安全等場景;三是智慧交通,加快開展基于5G的車路協同車聯網大規模驗證與應用,提高車路協同平臺的功能和交互能力,以促進城際高鐵和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等智能化、信息化發展。四是智慧安防;加快推進基于5G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新型智慧安防系統,涉及安防相關的傳感器、雷達、監控攝像機和紅外芯片等硬件和人臉人形識別、車牌識別等技術。
一是5G 基站設備,為滿足人口密集場所穩定、有效覆蓋,未來5G 基站需求數量龐大;二是服務器,受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海量數據業務驅動,服務器市場規模將保持快速增長;三是工業數控設備,高鐵列車設備制造、特高壓設備制造對數控裝備要求較高。
一是研發設計,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程(CAE)、產品數據管理(PDM)工業設計類軟件主要用于提升企業在產品設計與研發工作領域的能力和效率。二是生產制造,制造執行系統(MES)、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SCADA)等工業生產制造類軟件是提高智能制造過程的管控水平、改善生產設備的效率和利用率的關鍵。三是工業控制,運行自動控制系統(ATCS)等工業控制軟件主要用于高鐵、軌交等控制、監視或者設備系統的智能運營。
新基建行業具有技術型、知識型、資金密集型特點,如何加快企業與上下游的內外協作,搶占發展機遇,需要推動企業數字化轉型,在原有協同辦公的基礎上升級數字化管理,5G基站建設數字化辦公需求主要體現在流程數據洞察、移動辦公、知識庫等領域;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領域數字化辦公需求主要體現在OA升級、業務系統集成、在線采購管理等領域;大數據中心領域數字化辦公需求主要體現在協同辦公、移動門戶、研發賦能、印章管理等領域……這些都將帶動數字化辦公產業的進一步發展。